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昔日里必不可少的老手艺及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不经打磨的青石板早已变成一幢幢高楼,即使打着古镇旗号发展的旅游景区也没了以前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商业文化的气息。逢年过节的古镇景区更是人满为患,街道两旁的商家虽是木质古建筑外观,内部却满是商业味,为了发展经济,赚取利益,商家不断挤进古镇景区,这一挤,就挤走了古镇本该有的文化韵味和手艺人,古镇在发展,手艺文化在消失。 在朋友圈看到有关一家百年茶馆的报道,茶馆主人即使入不敷出,仅靠自己剃头的手艺,依然选择维持这间茶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随波逐流放弃那些老文化老手艺,还是有人在坚守,他们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这些文化手艺消失,还在做最后的守候,在坚守的同时也在为传承想办法。
因此,我们毕业设计从“传统手工艺的守护与传承”这一大主题入手,拍成一个纪录片系列,这一系列中的两个人物分别为纯手工木匠老人废水法,一元茶馆老人潘福平。希望大家在快速发展的生活中关注到传统手艺及老文化的流失,并注重到守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
二、剧本策划
第一个人物讲述的是纯手工木匠老人废水法,他从幼年就开始拜师学艺,至今60多年过去了,旧时代整个村对纯木制品需求是很大的,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变迁,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对于纯手工木制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少了,我们通过废水法木匠老人的手工制作过程为基础配合上个人采访来讲述他的木匠生涯,并表现出他对木匠这个行业的喜爱与重视,希望有人可以来传承他的手艺并呼吁大家对纯手工工艺的重视,从而表达我们的毕设主题。
第二个人物讲述的是荻港村一元茶馆的老板,潘福平老人,对于这个茶馆历史已经非常悠久,要从清朝开始算起,所以潘福平老人已经在这坚守了大半辈子,来喝茶的茶客也都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每年的数量都在减少,但是茶馆老板依旧坚持开下去,并在茶馆里开拓了理发的业务来贴补茶馆的开销,尽管每年的收益少之又少,但是老人觉得这个茶馆是村里整个老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互相关心的媒介。茶馆每天四点多就开始开门营业了,烧水、浇水、 准备茶叶都是由一个哑巴伙计在操作,而且茶馆之所以叫一元茶馆正是因为里面的茶只要一元钱一杯无限畅饮。可是从茶馆开业至今,里面理发的学徒走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我们即将在拍摄茶馆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会跟拍茶馆老板的日常生活。其中潘福平爷爷会在采访中呼吁年轻人对老文化传统的重视,从而表达我们的毕设主题。
三、前期准备
有了一定的策划之后,我们最先做的是前往湖州荻港村踩点,对整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并找到两位主人公潘福平和废水法进行了简单的沟通,说明了我们来的目的,得到了他们拍摄的允许。踩点回来后,我们对接下来的拍摄时间和阶段制定了初步的规划,在拍摄器材的准备上,通过朋友和学校的帮助,也得到了解决。由于我们团队三个人都是拍摄新手,而且都是第一次尝试去拍纪录片,对预期效果和现实效果的评估有所偏差,导致推进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前期准备的并不是很好,为后面的剪辑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