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答辩资料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基层社区、公益组织:织起“关爱”网 把控“关爱”体系

更新时间:2025-09-06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佚名

 南京市民政局福善处的耿先生介绍说,“我们要求每个社区至少要有40%的公共用地用于居家养老。主要是社区服务和上门服务,老人只需几步路就能走到了,实在走不到了我们就提供上门服务,直接到家里去。”有了场所,没有足够多的心理服务人员,没有足够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医师也不行。这时候,吸纳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加入就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办法。

唐咸英家里的悠扬的古典音乐,能够再次响起,南京“十方缘”的义工们的功劳不小。从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发展而来的南京“十方缘”是个民非公益组织,目前已经在8家养老院,4处社区设立了服务中心。据“十方缘”转龙巷社区的负责人刘贺杰介绍,他们的价值观就是,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这种“倾听”式的理念恰恰是我们在呵护老年人心理时需要的。
“唐奶奶的老伴去世给了她很大打击,我们义工刚开始去她家的时候,她就不吃不喝地坐在沙发上,有人跟她讲话,她也不回答只是流眼泪”,“十方缘”骨干员工王慧介绍说,“后来我们就每周三都组织义工去她家,就陪着她,慢慢地她就开始说一些话,但还是不停地流泪。”
等到“直播南京”的节目组来到唐咸英家采访的时候,她的状态显然与“常人”无异了。生物工程出生的唐咸英年轻时常出国,因此见识也广,她人又热心每周三都冲好了咖啡或者是茶,切好了水果等着志愿者,因此社区的志愿者老人们都争着要去唐咸英家听她讲过去的事,拉拉家常。想通了的唐咸英还约好了单位的同事早晨打太极拳,当然也不忘继续喜欢老伴也喜欢听的歌剧,她每隔几个星期就要坐地铁,去新街口的新华书店二楼买歌剧的碟子,讲起世界三大男高音,中国的幺红、戴玉翔如数家珍。
唐咸英虽然今年已经77岁了,但是脸上一点老年斑没有,白白净净的。想起她仿佛耳旁就能响起收音机里悠扬的古筝乐,脑海里仿佛就能浮现那个和谐的场景:靠窗的书桌迎着阳光,桌上有一本笔记打开着,中间摆着笔,桌旁的书柜里摆满了书籍和珍藏版的歌剧唱片,唐咸英满脸堆着笑地走过来,轻柔地说,赶紧进来。谁还会记得那个失魂落魄、整天鼻涕眼泪的她呢?
 
养老机构:建立“关爱”室
根据南京市民政局最新一次养老服务组织的回访,2017-5月份南京市260家3A及以上的服务组织,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涉及“精神关爱”、“精神慰藉”的共有58家,不到全部组织的1/4。除了散布在各个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之外,住在养老公寓里的老人享受生活照料的同时,也需要心理不健康症状的及时疏导和防范。
已经设置“精神关爱”的机构能够规范和健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例如组建老年心理科室,招收具有应用心理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接受过老年心理服务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至少应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及音乐放松室。像“欢乐时光”老年公寓鼓励“积极分子”罗霭时自掏腰包,积极配合给她提供场地,就将每周三次的“放歌日”办得有声有色。这种“省钱高效”的方法值得剩下的3/4机构学习。
  
国家政府:把控“关爱”体系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今已经成了“超老龄社会”。作为“前辈”,日本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例如,于1963年制定了《老年人福利法》,1972年扶持改建老年住房,2006年引入《老年人雇佣确保措施》以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此外,还大力弘扬敬老文化,鼓励老年人参与学习和社会福利活动。
    江苏省委省政府早在2009年的《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就将“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列为六项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进一步响应省民政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江苏厅拟定了全省老龄工作的七项重点内容,指出需要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开展老年精神关爱创新试点和示范项目,推进老年精神关爱工作深入发展。
再看省内的其他城市,比南京市老龄化更为严重、在省内排名第一的南通市早在2010年就有老年活动中心被省老龄办确定为“省精神关爱试点单位”。南通市民政局局长、老龄办主任杨建忠也要求该中心(指导性)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创新精神关爱举措,探索社会化路径。
2017年3月30日,南京市民政局向各区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对南京老年人的精神关爱的重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状,政府职能部门发布各类政策,稳步推进老年精神关爱的工作发展。
据南京市老龄委办公室张女士所说,目前阶段南京市老龄办对老人进行的精神关爱,更多的提倡要多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比如提倡独居老人要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尤其要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换句话说,是将涉及老年人的各项问题分项处理,但是并没有针对南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评估。
因此基于现实情况,政府部门仍有可待改进之处:
一、可考虑先以城区试点,对老人们实施基于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免费照拂制度;二、将网格负责制应用到社区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中来;三、先建立短期、活期护理保险制度,逐年延长年限,最终能完善老年人护理保险;四、以为老年人便利服务为宗旨,加快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从而能保证整体心理援助体系的健康运行。
总而言之,虽说现如今全国基本处于初步解决鳏寡孤独、失能失智等特殊老人的温饱问题及补贴发放、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化、社区养老服务网格式托底的大环境之下,但我们也应该更多地侧重南京城区老人的生活和生存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鉴于城区老年人在总人口占比较高,可以考虑先在城区建设“试验田”,将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关于建设“老年村”(专为老年人退休后聚居而建设的,村中老年用品商店,老年图书馆,医院等一应俱全)的经验引进来,从而为将来能在全南京、全江苏乃至全国推广,丰富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温暖他们的心,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健康型老龄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