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亿论文网 > 免费资料 > 答辩资料 > > | 实习报告 | 开题报告 | 写作技巧 | 任务书 | 谢词致谢 | 答辩资料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免费论文

科幻悬疑电影毕业设计阐述选题背景、创意阐述

更新时间:2025-09-06来源:www.eeelw.com 责任编辑:佚名

 此次毕业设计,我担任了编剧、导演以及后期这三个位置。作为毕设的发起人,早在一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构思剧本。因为这几年由心理悬疑片而衍生出的人格分裂这个梗甚嚣尘上,虽然早在之前的《致命ID》与《禁闭岛》已作为了先行者,不过仍然热度不减。就像导演沙马兰一样,一直对这类电影乐此不疲,此前的《灵力第六感》以及《死劫》,甚至是今年他执导的《分裂》更是挑战了23重人格分裂,由此可见一斑。对于人性的探讨,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之一,该类电影剧情结构严谨,情节一气呵成,结尾部分出人意料。所以我翻阅了《24个比利》,该书讲述了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而这本书也启蒙了《致命ID》和《禁闭岛》等诸多此类电影。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但是身边仍然缺少像这些患有人格分裂的人,所以翻阅此书,可以让我更加了透彻的了解这一现状,也为我的创作增加了不少契机。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我都没有去动笔,因为前后紧凑而严谨的逻辑性相当费心力。我本想在数个场景中进行拍摄。但为了加快节奏,我决定就在一个场景里完成所有拍摄。这是我第一个构思,其二,一次的反转容易落入俗套,当观众焕然大悟时,我又怕观众唏嘘剧情老套,故我在剧情中安排了两次反转。
在这样的构思前题下我开始着手剧本,大概的剧情我在这里就以揭开谜底式的陈述来粗略讲一遍。剧情内容大概就是一个以攥写剧本谋生的人为了能按时交上稿子,而心情焦虑得赶稿,而稿子得内容就是关于一场女主错手杀死心怀不轨的男主的故事,岂料这个女主一直身患人格分裂,她其实就是被杀死的男主,而真正被杀的其实是这个女主。而他们是情侣关系。当观众看到人格分裂的真相时,紧接着再一次反转,其实真相是一切都是这个作家自己的想象出的画面。
而作为导演,我所担心的就是节奏不能慢,故整个片子的时长我卡在了10分钟,这是毕设的时长底线,老实说,若是底线是8分钟,我仍然会再次缩短片长,这无关乎偷懒与否,这是快节奏必然的牺牲。所有的场景我皆放在了一个房子里进行,目地也是让节奏变快,让矛盾冲突快速浮出台面。在拍摄时,我故意将光线调暗,色调偏冷与灰,全程大量使用特写,目的在于营造出悬疑以及压迫感。老实说,我也是个典型的想象力大于执行力的人,在从事了两年后期的工作后,对于前期工作竟显支拙,前期安排竟是无法完全按照最先预想进行,确实力有不逮。
拍摄上,所有的画面由我与摄像共同完成,而我主要是监督与协商。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必须先让摄像理清整个剧情,这样才能更好的拍摄,当然我也要向演员分说清楚。最后再让他们将不了解的地方反馈给我,我才能解决他们的疑惑之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后期处理上,其实并无太多新意,主要还是根据分镜头剪辑,节奏仍保持快的节奏。整体色调偏冷。
二. 选题背景、创意阐述
 
背景其实之前我已经简单说明了,在许多先行者尝试人格分裂、催眠、梦境等科幻悬疑电影后,此类电影仍然被诸多导演拍摄,乐此不疲,虽然其中烂片居多,不过这类电影永远都是脑洞侠们的首选。而我也应局限问题,去科幻而留悬疑。但是常规的反转已经过时,就像欧亨利的反转小说一开始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细细品尝回味后,却也是索然无味,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多了。并非是小说变得不好了,而是我们审美疲劳了。为了避开这一尴尬的问题,我设计出了两次反转,虽然手法略显拙劣,但是仍能摆脱落入俗套的嫌疑。这也是我的创意之一。创意之二在于我将整部微电影都放在了一个空间内完成,只是在这个空间内有两个房间。与其说这是微电影,更像是话剧。为了戏剧性,我弱化了电影元素,进而加入了话剧元素。因为一旦场景多了,电影的节奏也会被牵制住,矛盾冲突将会被推迟。这样不管我上一秒如何营造气氛,接下来将会被慢慢磨散,于是我放弃了原先所有场景安排,一意孤行。这大概也算是大胆的创意吧。
 
三.主题意义
 
《交货》这个名字乍一听会认为是某种交易,但其实是隐射那些处在底层编剧每天辛苦攥稿谋取生活所需的那些人。与其说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交货——“交稿”。
而该片的主旨其实并不是台面上人格分裂这般主题,而是深指那些无名的自由写稿人,甚至可以狭义认为是那些草根剧本写手。我在片中曾不止一次的拍摄了敲击键盘的镜头。看似前8分钟对于整个剧情毫无作用,但是最后当交代是写手的时候便一目了然。而期间我曾多次用大特写描写男主喝酒,撵酒罐,抽烟,吃药等一系列动作,却从未交代男主真正的面容。除了用以营造悬疑气氛以外,便是在描写男主在最后交稿期间的烦躁与不安,以及自己辛苦思绪的挥洒。而这在我未掀开底牌之前,观众只会认为这个眼前的男主一定是个变态或者内心阴暗,顿生反派之感。至于显而易见的人格分裂,其实也并不是单纯的男女主之间的人格分裂。其实它更体现在那个想象了整个剧情的“本我”身上。虽然坐在电脑前的女主想象了整个人格分裂的剧情,看似一切都是想象出来的,没有谋杀也没有人格分裂。但是有一点却是可能存在的,就是创造了这一剧情的女主,她自己本身可能也存在着人格分裂。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其最终还是在隐射草根写稿人的辛苦与艰难。所以很明显,我将主题思想尽付于微电影结尾之处。
 
 
四.设计回顾
现在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其实尚存很多问题。我虽仍未毕业,但是已经从事相关后期工作两年,对自己从事领域早已经划分明确,导致我前期的功底出现了生疏,导致身为导演的我在拍摄时无法完全按照原本所想进行拍摄。想象力大于了执行力。外加工作原因,留给我的拍摄时间也是相当有限,对片子的拍摄一定产生了影响,但这也不可违。除此之外,演员的稚嫩,以及他们自身对剧本理解不够透彻,尽管我已经详加说明,这些都是很难克服的自然阻力。
而在剧本开始之初,我为了保证新意却忽略了拍摄的难度也是我疏忽的一点。在说完这几处问题之后,整个片子还存两个非常明显的缺点。说是缺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它们恰好又是我的创意。其一就是两次反转,两次虽然能摆脱俗套,却也成了双面刃,因为在短短的10分钟内,观众很难去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过多暗示又显节奏慢更显无聊。所以,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完会不明所以,或者怀疑剧情。这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因为我是编剧,所以自身不会有这种困惑,但是却很难兼顾所有的观众,这是我的失策。
其二便是将剧情放入一个场景内,弱化了时间,弱化了地点,强调了人物与冲突。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落人口实,首先场景元素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其次还有偷懒的嫌疑。前者可能存在,后者只是我单纯臆测,绝无偷懒。所以我所选择的创意的有的时候也牵制了我的脚步,这在创作之初就该避免的问题,却让它留在了最后。
其实在每次拍摄之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在这次拍摄毕设中又更加切身体会。因为人员组合的问题和我自身问题,一般片子都是由我来主导,这就容易发生“独裁”,因为从创作初期一直到成片完成,都参杂了许多我个人意愿。而一个人的视角很容易出现盲点,而我又没有过多与组员沟通,就容易一意孤行,导致后面这样那样的诟病。
所以在人员分工上,我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当然这是需要反复磨练才能逐个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像这次毕设一样,或许相同的错误还要再多犯几次才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