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纪录片的拍摄当中,我主要负责片子的剪辑、后期包装和一部分采访工作。在这些工作当中,我不仅运用了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在此次毕业设计的拍摄中收获了不少处理事情的经验。 我们片子的被摄对象是社会的性少数人群,目前在国内的法律、民俗上对同性恋人群是不支持不反对的状态。因此很多民众对同性恋的一些看法还是避而不谈,甚至排斥。在当今时代,许多国家已经有同性婚姻的颁布,然而国内并没有任何有关同性恋的相关法律。这样的差异也是我们觉得拍摄本片是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的。
在拍摄过程当中,与这些人群的了解和接触是我们最首当其冲的问题。由于对同性恋文化的不清楚,使得我们在选择这个话题的同时,对片子的策划还是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过,当时能敲定这个主题的实际原因也有一方面是,本组的朱玉同学有机会能接触到一位男同性恋者。
这位男同性恋者的年龄已过半百,目前在经营一家女同性恋的酒吧。这个人物是我们解决拍摄问题的第一个突破点。他敢于面对镜头,也希望其他的人群能了解同性恋者这个群体。有了他的配合,我们在他的酒吧也认识到了其他的同性恋者。
作为涉世未深的学生,与陌生人的接触本来就是我们一个需要锻炼的地方。我和朱玉都负责人物采访,因此我们也不停地挣扎该如何跟陌生人建立交流,更何况还要让他们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的情感隐私。当我们在酒吧端起酒杯主动去和其他人搭讪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内心是十分紧张的。不过,在克服自己羞怯、紧张等情绪主动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一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我们会注意方式和方法,把聊天的焦点聚焦于对方感兴趣的点上,之后再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点上。然后,一点一点地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最后找到合适的时机再说出自己的拍摄目的。这其实也是运用一部分心理学的方法,这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累积。
不过,不是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与对方敲定拍摄计划的时候,对方往往并不会非常积极,更多的是一种敷衍和推脱。因此,我们的拍摄一度陷入了僵局。对于这些客观的不可抗力,我们也一度在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于是我们有主动找到指导老师郭海燕老师,讲述了我们在当时遇到的种种阻力,并且也提出了改为拍摄同种题材的剧情片。然而郭老师在耐心地听完我们的讲述后,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比剧情片要更加有冲击力,挑战也是值得去再努力一下的,而且制作这个纪录片是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的。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继续坚持了下去,这也是本部毕业设计能够创作出来的很大的动力。
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我们先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和学术性报告,另外也有国内外的影视资料,以及许多纪录片的成片。采访期间,有一些隐私的情感话题是让采访对象有一些避而不谈的,我也先主动和对方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情感经历,引导他们来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打破了先前一直询问别人的模式,一方面建立了双方的熟悉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谈得更细致,为我们素材更多的积累打下好的基础。
开题报告的时候,袁洲老师也一再叮嘱我们避免把纪录片处理成流水账或访谈节目。这一直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希望避免的情况,但是客观条件的有限,我们无法长时间的能够抓拍被摄对象生活的场景,包括对他们家人、朋友、同事的素材积累。另外,我们在他们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一再以引出他们的故事为主,不做对话类的访谈。但是,也许是我们的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也许是被摄对象表达能力有限,有些部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是我觉得十分无奈和遗憾的。不过,我们尽所能之后,的确在每一个被摄对象身上都挖掘到了他们自身故事上的闪光点。经过这一次的锻炼,我们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会完成更出色的作品。
最后补拍镜头的时候,基本上收获的素材价值并没有预期的高,这也影响到我后期剪辑制作的工作。在剪辑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对我个人而言,在前几年的大学学习和实践中,我纪录片的制作是没有剧情片制作的熟练度、感悟力好的。面对粗剪出来近两个小时的片子,我是非常头疼的。几个被摄对象的表达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平衡他们之间的段落篇幅和控制整个全片的时长是特别重要的。我反复的分析他们故事内容的概要,在纸上也做了不少笔记,对必要部分和忽略部分进行梳理,以及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机地排序。经过详略得当地强调和删减,最后片子的时长在半个小时左右。
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声音的处理是挺重要的,由于经费有限,我们的拍摄地点会在咖啡厅等公共场合,所以有时环境音是挺嘈杂的,所以降噪是非常必要的。降噪处理过后的人声多少是会有一些损失的,这给添加字幕也带来了一定难度。本片的时长是半个小时,是我大学阶段剪辑的时长最长的片子了。再加上故事依靠被摄对象大段的讲述,字幕量是很恐怖的。六千多字的字幕用非编软件去编辑工作量非常的庞大,因此我也特地去学习了专门的字幕制作软件,这使得上字幕这项工作更专业化了。而且可外挂、可内嵌的字幕文件也使得本片的后期制作更专业化了。
背景音乐的处理还是比较简单的,许多人声是表述事件的,不需要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填充,只要将片头片尾等地方做背景音乐的包装就可以了。在一些空镜头的处理上我也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比如说被摄对象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隐喻正视自己真实的性倾向。另外,部分的情景再现,一是为了把剪辑点给覆盖住,让剪辑更加流畅;二是为了打破画面的单一性;三是为了将事件更好地重现,引人入胜。
经过了这次的拍摄经历,我对同性恋群体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客观起来。片中的陶子、小雨、吴大炮、炮嫂、老毛等人物,我不仅在采访初期跟他们接触,在后期剪辑制作中对他们说过的话、经历过的事也是反复的揣测和了解。陶子的感情经历其实有三段,每段感情的从无到有,我也好像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其中包含着迷茫、认同和释然;小雨的旅居其实像蒲公英般的轻盈自在,其中包含着浪漫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感情的顺其自然;吴大炮的浪子情怀其实不仅有着江湖气息,还有侠骨柔情;炮嫂的家庭意识其实有着追逐真爱和依赖亲情的双重矛盾,并且她还完美的解决了这个矛盾;老毛的社会责任其实是千帆过尽的一种寄托,亲眼看着同类人在社会中为自己发声的一步步时代变迁。这些人物在我们这次的毕业设计中支撑起南京同性恋生活调查的一个顺利的成果。
还记得在开题报告上,吴翔老师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其实这是老师对我们的一份关爱,但是这也在侧面体现出了其实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还是不太了解的。面对不太了解的,甚至是未知的东西,人们往往是心怀很多负面想法的。同性恋只是一种少数的性倾向,它并不会笼罩一个人,也不会侵蚀一个人,更不会改变一个人,它只是爱情的一个定语。
毕业设计将我的大学四年所学和我们小组四个成员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也是向各位老师以及母校的一个毕业前的交代。随着毕业日子的一步一步的临近,我们的毕业设计也终于即将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所学展示,更多的是一次能力的锻炼。希望我们的毕业设计可以顺利地通过答辩,为我的大学四年的灿烂青春留下美好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