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烙画在创作载体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创新发展,从刚开始的筷子、木板等材料发展到了现在的丝娟、葫芦、毛毡等材料,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多元化,追求艺术、美观化。但是人们对烙画的了解比较少,很少有人真正知道烙画,真正见到过烙画创作过程的人那就更是寥寥无几。烙画虽然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与同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云锦等手工艺品相比,烙画却鲜有人知,而这些都与烙画传承艰难的现状密不可分。 造成烙画目前的生存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事烙画的手工艺者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烙画艺术工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出身,多数都是自学成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美术的学习,因此很难在烙画创作上形成专业美术视角和功底。(2)烙画这门传统手工艺品自身的难度系数较高。烙画的创作载体主要是木板、树皮、葫芦、丝绢、宣纸等,不同的材料,这就要求烙画者深厚的功底和熟练的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多种题材上游刃有余的进行创作。(3)烙画的影响力不够。国家相关政策以及高校院校对烙画的关注度不够,目前在中国各个高等院校以及艺术院校并未开设有关烙画的专业课程。
四.拍摄重点
烙画是以烧热的烙铁、电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将木板、木制家具、宣纸等材料表面烫糊,从而获得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烙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传统的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式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能力。
我们本次拍摄的主人公王高飞老师因其从小对美术的热爱,在少年时代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烙画,从此被烙画的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经过30几年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最终掌握了烙画创作的精髓和技法。由于自身对于烙画传承事业的热爱,这些来一直默默坚守与传承着“烙画”这门传统手工艺。主人公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及刻苦研究钻研出了独特的烙画工具,摆脱了传统烙画繁琐、复杂的创作过程,仅用一支烙笔便可以表达出多种的技法。丰富了烙画的色彩和内容,提高了烙画的创作效率,使传统烙画艺术散发出了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
烙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画种,极赋历史文化价值。如何使这一文化瑰宝继续繁衍和发展,是当下每一个传承人的使命和义务。主人公也强调文化的传承最有力、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传承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在所有烙画创作题材中,我们拍摄的主人公最擅长的是烙画葫芦,我们也从中了解到葫芦烙画是烙画与葫芦的完美结合。葫芦因其与“福禄”谐音,有:福、禄、寿、喜、财之意,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它几乎包含了人们的所有美好祝愿与向往,赋有极高的吉祥意义。所有,葫芦烙画大多被放在室内的床头、客厅、门头等位置,来祛除污秽之物,吸收吉祥、有福之物,起到了保佑家庭幸福、平安的作用。同时在与主人公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使得烙画传承力度有限的几个因素:
1.烙画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难度大。烙画使用的烙笔在创作时温度高达300摄氏度,这与其他画种有这本质的区别,一般人会有恐惧感,不敢尝试,难度系数较高。
2.烙画的传承认可度较低。由于烙画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载体较为封闭和窘迫,与中国画相比缺少艺术氛围,不被大多数人所喜欢。
3.烙画目前的传承人大多是年纪偏大的民间艺人,自身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美术知识。并且在向社会群体传承烙画知识和技艺时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和缺乏交流意识,创作内容较为保守,创作理念较为陈旧。
4.目前国内高校对烙画传承的认识度不够、关注度不够,高校学生对烙画的了解度偏低,在平常的生活里很难接触到有关烙画的相关知识。
鉴于烙画的现状和传承的紧迫性,相关文化部门必须在烙画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改变和努力,让传统烙画艺术精品再次焕发活力与生机。
所以此次我们创作的以《铁笔生花,烙印金陵》为主题的人物专题片不仅会记录烙画传承人的日常生活、烙画的创作过程以及烙画当下的传承现状,而且还会让大家了解主人公烙画工具的发展改进以及创新,让大家直观、清晰的观看到烙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以及它独特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把镜头放到烙画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同时也会将烙画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烙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增添人物专题片的故事性以及贴近生活的效果。
另外,除了拍摄烙画,我们还会将重点放在烙画主人公的坚守和传承理念上,在此次创作的纪录片中我们将有侧重点的采取全程跟踪拍摄的方式,拍摄主人公在南京各大高校,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聋校以及南京五十四中等学校,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群体的非遗传承,使得整部片子更具说服力。同时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烙画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以及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社会文化部门和组织、社会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能够给传统文化一块生长的土壤,使其繁衍生长。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靠手工艺人的传承和实践,更要靠广大社会群众的认可和践行,同时也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一目的的最终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社会团体和领导的重视,唯有这样才能使非遗手工艺人没有后顾之忧的去传承。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使其生生不息、不断传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近年来对保护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号召,而不仅仅是让非遗出现在博物馆里,让非遗传承成为一句空话。
五:镜头解析:
镜头1:画面全黑 火苗点点
字幕:火与铁碰撞在一起能产生什么呢?
镜头2:王老师烙画技艺展示
字幕:烙画亦称烫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在金陵就有这样一位烙画人。
镜头3:首先是火红的烙笔,慢慢拉伸镜头,出现烙笔在葫芦上作画的痕迹,然后最后拉伸镜头出现整个主人公在烙画的场景。
字幕:他就是王高飞老师,今年已年近六旬,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手工艺人,在烙画传承这条路上却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
镜头4:工作室内拍摄,例如:大的、小的葫芦、不同的烙画作品等。
字幕:这间10平米左右的工作室,就是王老师平时的创作地点,同时也是对外交流的窗口,里面满满当当的摆满着各式各样的葫芦,和不同主题、多种尺寸的烙画作品。
镜头5:王老师近景,开始介绍自己与烙画的结缘。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6:烙画作品展示
字幕:就这样,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打磨,日益精进的除了王老师的技法,还有其独创的烙笔工具。
镜头7:烙笔工具的特写,老师介绍烙笔工具的使用和研究烙笔的过程。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8:由烙画特写拉至整个画面,王老师介绍第一支烙笔
字幕:从小就喜欢美术的老师,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如今已经完全精通了烙画的创作技法,而这一切的故事都是从王老师几十年前,用几个月工资买的第一支烙笔开始的。
镜头9:高难度丝绢烙画展示,王老师介绍丝绢烙画。
字幕:带着一颗初心,王老师也将他的技艺磨练了二十余载,如今即使是在难度最高的丝绢上烙画,王老师同样得心应手。
镜头10:王老师奔波于各大高校之间进行烙画教授
字幕:那么在商业化的时代大潮面前,到底该如何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每一个向王高飞这样的手艺人都在默默的探索着、思考着。
烙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极赋历史文化价值,而文化的传承最有力、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教育。传承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被评为市级烙画传承人之后,王老师没有迷失自己,这些年除了坚持创作之外,王老师还要往返于南京各大高校及聋哑学校之间,教孩子们学习烙画。
镜头11:王老师在南京聋哑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烙画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12: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在南航烙画展的开幕式
字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老师几年的悉心教导,孩子们的技艺已经非常成熟。
镜头13:展览烙画作品展示
字幕:今年这些孩子还迎来了他们人生中首个烙画展览
镜头14:王老师与韩国留学生进行烙画相关文化交流
字幕:我们常说语言有界,艺术无界,只要你有一颗向学之心,王老师都会不吝赐教。
镜头15:江苏省美术馆里面老师的作品的拍摄。(画面为观众看展,和十二金钗烙画作品)
字幕:16年年末,王老师的烙画作品再次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期间,其十二金钗系列烙画作品,吸引了无数看展者驻足观赏,而人们对于烙画的关注,也再次使得王老师陷入于烙画的坚守传承的沉思之中。传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就这样王老师在传承这条路上已经踽踽独行了近三十年的时光,
镜头16:画面为主人公在不同学校上课、传承,及王老师叙述自己在传承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
字幕:主人公介绍内容。
镜头17:老师的背景,渐行渐远,慢慢消失····
字幕:我们也衷心希望,但愿他的背影不会一直这么孤单下去。
六:拍摄总结
《铁笔生花,烙印金陵》这部片子,我们小组在刚开始构思的时候把它定位的是纪录片,目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拍摄、记录身处于金陵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里的烙画人。了解、分析金陵烙画人在传承烙画的过程当中的一些技法的创新以及传承所遇到的困难。
实际拍摄过程中,我们小组也是全程对主人公进行跟踪拍摄,历时达半年之久。期间跟随主人公辗转于南京各大高校以及其参与的各种活动之间,我们发现主人公本身对于烙画这门传统艺术以及其未来的传承之路有非常独特的见解,经过结合开题组老师意见、小组导师意见以及小组成员对于影片自身的统筹考虑,小组才决定将影片类型更改为人物专题片。
本片拍摄时间跨度较大,我们小组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拍摄,截止今年4月份才结束。我们与本片主人公在拍摄本片之前就已经相识已久,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烙画。烙画这个画种我们在之前的生活中是从来没有了解过,也不曾知道的一门传统手工艺。有了初次的了解之后,我被烙画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同时也被主人公的精神和坚守传承的心路历程所折服。所以在后期我联系了另外一名组员,将我们的毕业作品的内容定为拍摄烙画这门传统手工艺。
拍摄过程当中,我们围绕烙画主人公在烙画事业的坚守和传承,跟踪拍摄了主人公在南京各大高校,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聋校以及南京五十四中等学校,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群体、不同国籍的学生的烙画技艺教授过程,切身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艺术魅力,以及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和它带给特殊人群孩子的正面意义。正如主人公在影片中说的那样,传承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我们小组谨以此片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于传承像烙画这类传统手工艺的意识,并寄希望于社会大众和相关文化部门能够帮助这些踽踽独行的手工艺人一起来完成烙画这类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大任!
我们拍摄此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烙画、认识烙画、喜欢烙画,从而传承烙画。任何一种手工艺在被列入非遗行列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而另一方面就是说明该文化已经处于濒危的状况。所以,我们有责任、义务去记录这一传统手工艺文化,从而使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