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固然令老人们笑不起来,而他们有的要受着病痛折磨、死亡威胁整天愁容满面,有的甚至时刻在忧虑接下来的生活要怎么过。不像年轻人,至少还有朋友同事倾诉,有男女朋友分享分担。特别是那些失去了老伴,或是老伴没有了生活能力之后,买菜洗衣、烧饭煮粥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都成了“杀死”他们好心情的杀手。 没有老伴的分担,琐事也令人烦躁
“他中风后,我基本上晚上睡不着觉,天天失眠。”李国华拿纸巾擦了擦快要流出的眼泪。在房间看战争片的老伴自言自语咕哝了几句,她望着老伴缓缓地摇摇头,此刻脸上的皱纹比饭桌玻璃下压着的,照片上的自己又深了几道。
江东门社区康怡花园小区里,李国华在老伴中风后,日子过得明显枯燥乏味起来了。“早上六点半起床做早饭,先帮老伴洗漱,才轮到自己。吃过早饭后,洗碗做家务,九点吃药,九点半外出活动完十点半到家。午休通常是一个半小时,到大概两三点我会推着轮椅带他出去走走,晚上烧过晚饭,就是两人的洗漱时间。带他一起写日记,电视基本上来不及看,碎片时间看个微信朋友圈点个赞倒是够了,看书就显得奢侈了……”
原本潇洒自在的李国华开始深深地陷进对现实恐惧的“怪圈”,怎么都走不出来。因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老伴老沈以及料理琐碎的家务事,“我现在几乎是一身的病”,李国华带着几分颤抖的声音说。
“他生病后性情大变,喜怒无常。”前几天晚上,老沈写日记写错了个字,李国华看到了就指出来,“没想到他直接砸本子,朝我大吼大叫,我当时忍着没哭,因为记得他生病前很体贴。” 李国华脸上带着些许疲倦,眼皮无力的撑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中风后的老沈最大的特点,老伴李国华觉得认为他已经没有办法正常交流了。
“晚上到一两点才能睡着,一烦我就睡不着”,李国华说。同样受失眠之苦的还有住在龙泉巷里的司衡均。现在他自己烧饭,一煮坏就开始嘟囔着“烦死了”,但只能勉强把自己做的东西吃下去。他把小米和豆子放在锅里煮,盛到碗里尝了一口,不禁抱怨起来,“有点难嚼”。
老伴十年的离开对于司衡均来说,是个足够漫长的日子。他退休前是警察,工作基本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老伴去世前家务都不用他操心。“现在没人管你的,我们老了就是遭罪啊,有些人子女在身旁,开开心心的,像我们不行了,我觉得烦啊”。老人缓缓抬起皱起的手抹了下脸,长长地叹了口气。
现在3000块的退休金,他也计划着要请一个保姆。虽然有三个儿子,但因为早年工作疏忽了和他们的相处,现在没一个人愿意负担这笔费用,“都是大小伙子了,我不管他们,他们也不管我。如果有这个爱心,他会来的,不来拉倒,我不好意思打电话找他们帮忙”,司衡均不想再被说“麻烦”,语气里明显多了几分要强。
屋里电话铃响了,司衡均嘴里又嘟哝着走过去接。“不交话费就来催,以前烦工作哪有这么累人啊,一会交话费,一会买米,太伤脑筋了”,他“嘭”地一声挂了电话,起身准备出去交电费,艰难地把脚挤进鞋子,袜子上破了的两个大洞清晰可见。
据江苏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11的调查,老年人有烦心事时,主要是想向家人诉说。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老伴,达到68.1%。对于老年群体,配偶是最重要的支持者,特别体现在情感性支持方面。配偶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和情绪有着重要影响,有配偶的老年人精神生活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高出无配偶老年人1.6个百分点和14.9个百分点。
一方面,司衡均们丧偶多年,假若子女又不关心,那么对家务等琐事一无所知带来的焦虑、不耐烦等不健康的心理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原本老来相伴的老夫妻们若是一方失去行动能力,会给另一半带来额外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以前爱好很广泛,打太极拳、打牌跳舞,现在每天忙得腰酸背痛,腾不出时间来了”,李国华话音刚落,房间里又响起老伴叫嚷的声音,她知道她的下午闲暇时间又到尽头了。
傍晚,夕阳照进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玻璃门,穿着整洁的大红袄,留着花白微卷发的马奶奶神情安详,坐在靠椅上享受着余晖。“我知道人人都会老的,但是有时候看见养老院一些生病的老人,还是觉得害怕”,马奶奶言语中没有掩饰自己的恐惧。
面对死亡威胁,是逃避还是咬牙坚持?
从南京市江宁区的一家养老院转过来的马奶奶,才来“欢乐时光”两个月。这里的老人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自理,每当从卧床打鼻饲的老人房间经过,马奶奶一边摇头,一边说“太痛苦了”。多年前是工厂操作工人的她,落下“颈椎不好”的职业病,退休后不久老伴离世。马奶奶孤身一人打过零工、帮子女带过孩子,身体积劳成疾,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病痛折磨不断,现在岁数大了,还有“三高”。她和自己三个子女都讲过,“到身体实在不行那一步,就让我痛痛快快的走,不到这里(养老院)看不到,看到了这些画面以后,就会担心自己以后的日子。”
杨奶奶是马奶奶的“室友”,也有80岁了。但是她因为中风瘫痪,从早到晚只能躺床上,要么就是微微睁着半含眼泪的眼睛,歪着头看过往的人谈话、忙碌;要么就看看电视,偶尔跟马奶奶搭几句话。马奶奶看到了她的无助,自己回想起来也只能摇头叹息,干脆约上牌友,再回到麻将桌,到底能暂时离开那种压抑,喘不上气来的氛围。
内心害怕自己走向“身体不行、卧病在床”的那一天,马奶奶只是万千老人中的一个。“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身体不好”,68岁的“老南京”刘奶奶的焦虑溢于言表。
患有糖尿病的她,胃炎也严重到稀饭不能吃的程度,眼睛白内障的同时腰也不好。虽然子女多,但家庭条件都一般也就没法补贴她,看病依然是刘奶奶的“老大难”。原本是电机厂员工的刘奶奶作为企业退休工人,退休金到手2000多元,自己一个女儿是护士,签的医院合同工,另一个儿子自己开的理发店,再嫁之后的老伴76岁,身体残疾,更加顾不上她。刘奶奶理解子女的生活压力,也不想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清楚地知道自己境况,除了担忧,低退休工资的她靠自己是完全走不上“机构养老”的路。
还在照顾上一辈、刚走进老龄化阶段的老人身上也席卷着这样的恐惧。退休没几年的李阿姨并不清闲,每周姊妹三人轮流照顾患病母亲,一天带孙女。周末去到南湖公园散步,她的脚步总是比其他人都要匆匆。
“对我妈妈就像照顾婴儿一样”,李阿姨这样形容对母亲的日常照料。一个蒸鸡蛋是母亲早餐必备选项,有时候喂麦片会卡在喉咙里,李阿姨后来就把颗粒感的麦片换成了包子,打成糊;中午,则是用榨汁机将饭菜以及蛋白粉搅拌在一起,打碎喂给母亲,这个“秘诀”是多年照顾父母积累的“宝贵经验”……像李阿姨母亲这样瘫痪在床的老人,饮食上如果没有粗纤维摄入,往往会导致肠胃不能正常蠕动,因而无法排泄,这个时候只有用一次性手套来处理。当然还有让李阿姨发脾气的时候:以前母亲不好好吃饭,曾经一下子吐得李阿姨满脸都是,“当时恨不得打上去,但是转念一想,自己也是妈妈一点一点拉扯大的……”,她回忆起来,脸上满是心疼和无奈。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作为子女要尽孝心,下一辈的工作生活压力又大,只能我们来啊,我现在就害怕自己倒下了”李阿姨坦言,“照顾母亲是个体力活儿,我有时候也不想去,女儿也常对我说,不要太辛苦”。从三山街的母亲家返回南苑新村,浑身酸痛,六十岁的她,冠心病,风湿病,慢性支气管炎……一样没落下。没退休前的状况甚至还要辛苦些,当时李阿姨的父母亲双双住院,她一边顶着上班的压力,一边去医院照顾父母,疲惫而又艰难,而这一直持续到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