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 ![]()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1823 | ![]()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 |
摘要: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进餐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的身体发育是极其重要的,为保证幼儿拥有充足的营养,不挑食的进餐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指南》健康领域提出,幼儿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这其中对幼儿进餐行为做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可见,良好进餐行为对幼儿的重要。本研究选用城乡两所幼儿园,调查两所幼儿园幼儿的进餐现状,研究两所幼儿园幼儿进餐行为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及差异,通过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 本研究以城乡两所幼儿园为例,各抽取一个大班幼儿为对象,采用观察法对幼儿进餐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访谈法对幼儿及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幼儿不良进餐行为的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幼儿在进餐整洁度、进餐独立性、进餐前的表现、进餐速度、进餐习惯方面都有差异。进餐整洁度方面乡村幼儿比城市幼儿要更整洁;进餐独立性方面两所幼儿园不相上下;进餐前的表现方面,乡村幼儿园要更好一点;进餐习惯方面,城市幼儿比乡村幼儿要好。 分析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原因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园方面的饭菜问题、教师对幼儿进餐期间的指导、幼儿自身因素……可通过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善、教师的指导、家园共育、同伴的榜样作用等方式培养幼儿良好进餐方式。
关键词:幼儿进餐行为;农村幼儿进餐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6 1.1研究源起-6 1.1.1幼儿进餐行为存在许多问题-6 1.1.2进餐行为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6 1.1.3基于了解关于城乡之间幼儿进餐行为的差别-7 1.2研究意义-7 1.2.1理论意义-7 1.2.2实践意义-7 1.3研究目的-7 1.4概念界定-8 1.5文献综述-8 1.5.1进餐行为存在的问题-8 1.5.2进餐行为与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8 1.5.3良好进餐行为的培养-9 1.6研究设计-9 1.6.1研究目标-9 1.6.2研究对象-9 1.6.3研究方法-9 1.6.3.1观察法-9 1.6.3.2访谈法-10 1.6.3.3比较法-10 2城乡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及差异-10 2.1城乡幼儿进餐前表现-10 2.1.1乡村幼儿进餐前表现-10 2.1.2城市幼儿进餐前表现-11 2.1.3城乡幼儿进餐前的差异-11 2.2城乡幼儿进餐专注性-12 2.2.1乡村幼儿进餐专注性-12 2.2.2城市幼儿进餐专注性-12 2.2.3城乡幼儿进餐专注性差异-13 2.3城乡幼儿进餐的挑食现象-13 2.3.1乡村幼儿进餐的挑食现象-13 2.3.2城市幼儿进餐的挑食现象-14 2.3.3城乡幼儿进餐挑食现象的差异-14 2.4城乡幼儿进餐独立性-14 2.4.1乡村幼儿进餐独立性-15 2.4.2城市幼儿进餐独立性-15 2.4.3城乡幼儿进餐独立性的差异-15 2.5城乡幼儿进餐速度-15 2.5.1乡村幼儿进餐速度-15 2.5.2城市幼儿进餐速度-15 2.5.3城乡幼儿进餐速度差异-16 2.6城乡幼儿进餐整洁度-16 2.6.1乡村幼儿进餐整洁度-16 2.6.2城市幼儿进餐整洁度-16 2.6.3城乡幼儿进餐整洁度差异-17 2.7城乡幼儿进餐习惯-17 2.7.1乡村幼儿进餐习惯-17 2.7.2城市幼儿进餐习惯-18 2.7.3城乡幼儿进餐习惯的差异-18 3城乡幼儿进餐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差异-19 3.1幼儿自身因素-19 3.1.1幼儿自身的气质与个性-19 3.1.2幼儿的喜好-19 3.1.3幼儿动作发展-20 3.1.4幼儿机体成熟-20 3.2家庭因素-20 3.2.1家长对幼儿进餐的态度-21 3.2.2家庭组织结构-21 3.2.3家长的饮食习惯-22 3.2.4家长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教育-22 3.3幼儿园因素-22 3.3.1幼儿园的饭菜-22 3.3.2教师对幼儿进餐的教育-23 3.3.3教师对幼儿进餐的干预-23 3.3.4班级人数-23 3.3.5幼儿园制度-24 3.3.6同伴作用-24 3.3.7进餐环境不良-24 3.4社区因素-24 4城乡幼儿进餐行为问题的建议及解决-24 4.1家庭方面-24 4.1.1家长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指导-24 4.1.2家长饮食习惯的改善-24 4.2幼儿园方面-25 4.2.1教师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指导-25 4.2.2同伴的榜样作用-25 4.2.3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25 4.2.4减轻教师负担-25 4.2.5改善幼儿园饭菜-25 4.2.6制定幼儿园制度-26 4.3家园共育-26 结论-27 致谢-28 参考文献-29 附录 1 家长访谈提纲-30 附录 2 教师访谈提纲-31 附录 3 幼儿访谈提纲-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