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 ![]()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3693 | ![]()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 |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抒情歌谣集,其作为口传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套语化现象十分显著。在“帕里—洛德”理论的基础上,美籍华人王靖献也展开对于《诗经》套语的研究,并整理出版了《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这一著作,引入我国大陆后引起了我国学界《诗经》套语研究的热潮。本文即基于中外学界《诗经》“套语”的研究成果,并从口传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不同的视野出发,展开相关的研究分析,并探究现阶段《诗经》套语问题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明确口传《诗经》中套语研究的价值。 关键字: 口传文学; “帕里—洛德”理论; 套语研究; “钟与鼓”; 比较文学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4 一、口传文学视野下的《诗经》套语研究-4 (一)作为口传文学的《诗经》-4 (二)立足口传文学视角下的《诗经》套语研究-5 1、诗乐舞一体下的《诗经》套语研究-6 2、原始记忆术下的《诗经》套语研究-6 二、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的《诗经》套语研究-7 (一)口传《诗经》的“套语”研究之于书面《诗经》的“重章叠句”研究-8 (二)《诗经》的“套语”研究之于《荷马史诗》的“程式”研究-9 三、《诗经》套语研究的价值与局限-11 (一)《诗经》套语研究的价值-11 (二)《诗经》套语研究的局限-12 四、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