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 ![]()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30198 | ![]()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下半程,大城市内部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更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拆迁安置型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忽视的特殊产物,但现有文献中对于此类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独有特征和具体策略相对缺乏研究,实证案例也表明其常存在邻里关系冷漠,社区归属感缺乏等问题。成都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努力践行公园城市建设并不断推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本文以获得成都市成华区第二届社区规划品质提升项目二等奖的“白莲盒子•记忆”为例,探索拆迁安置型社区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优化途径。梳理了社区意识、公共空间营造和拆迁安置型社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核心概念的简要概括,并基于此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满意度分析等,从参与意识、归属意识、关怀意识三个层面对案例地的社区意识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影响拆迁安置型社区意识的关键因素,进而得出居民的空间价值诉求,并以之为基础进行社区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改造和社会运维体系构建,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拆迁安置型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主要结论有:(1)白莲社区社区意识水平一般,结果可信度较高。(2)社区归属意识与居民搬离社区的意愿无明显相关性,归属意识高低受心理因素(心理韧性、安土重迁、对地域归属感的渴望)与经济因素共同影响。(3)邻里间在弱程度交往下,仍希望并愿意给予身边人关心与帮助。(4)白莲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区内户外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家园情怀”的培养要靠多元治理的落实。(5)社区意识影响因素的显著与否并非是成为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依据的绝对门槛,可通过前期扩大样本量或后期细化分析解决。(6)在人本观导向下,能够通过社区的社会空间数据量化社区物质空间,增强社区物质空间被感知的能力,促进社区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更好地耦合。 关键词:社区意识 公共空间营造 拆迁安置型社区 成都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7 1.1 研究背景-7 1.1.1 宏观背景-7 1.1.2 发展背景-7 1.1.3 学术背景-7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8 1.2.1 主要研究内容-8 1.2.2 理论意义-8 1.2.3 现实意义-8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9 1.3.1 社区概况-9 1.3.2 研究方法-11 1.3.3 研究思路-12 2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13 2.1 核心概念界定-13 2.1.1 社区意识-13 2.1.2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14 2.1.3 拆迁安置型社区-14 2.2 研究进展-14 2.2.1 社区意识相关研究-14 2.2.2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相关研究-16 2.2.3 拆迁安置型社区相关研究-16 3 案例社区社区意识分析-18 3.1 样本总体概况-18 3.1.1 样本单一人口属性概况-18 3.1.2 样本单一人口属性特征与交叉人口属性特征-19 3.1.3 社区意识正态性检验-21 3.2 信度分析-22 3.3 效度分析-23 3.3.1 内容效度-23 3.3.2 结构效度-24 3.3.3 聚敛效度-24 3.3.4 区分效度-25 3.4 样本现状分析-25 3.4.1 整体社区意识现状-25 3.4.2 分维度社区意识现状-26 3.5 社区意识影响因素分析-28 3.5.1 人口特征影响下的社区意识差异分析-28 3.5.2 拆迁因素影响下的社区意识差异分析-32 3.6 社区满意度分析-34 4 基于社区意识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35 4.1 社区意识与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链接-35 4.2 营造方案-36 4.2.1 重视文脉传承 延续社区记忆-37 4.2.2 打造社区集市 重拾邻里温情-37 4.2.3 设计口袋公园 传递小微幸福-38 4.2.4 多方参与 提升治理功能-39 4.3 后期运营与维护-39 4.3.1 “韧性”空间运维模式-39 4.3.2 开发阶段——激活空间-40 4.3.3 保存阶段——传承与创新-40 4.3.4 释放阶段——四“YU”系列活动-40 4.3.5 重组阶段——建立“记忆基金”-41 4.3.6 试点:白莲记忆集市-42 5 结论与思考-42 5.1 结论与创新-42 5.1.1 研究结论-42 5.1.2 研究主要创新点-43 5.2 不足与展望-44 5.2.1 本研究不足之处-44 5.2.2 研究展望-44 参考文献-45 致谢-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