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 ![]()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42214 | ![]()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 |
摘要:现如今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技术不断发展的光环加持下,移动社交网络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信息传播、社交往来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用户规模变得非常可观。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之下,用户虽然享受到了移动社交网络的便捷,但也不得不面对它的副作用—个人信息经常被记录收集、作为他用,个人信息面临着泄露和滥用的危险。虽然各方也都在努力保护着用户的隐私安全,但是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屡见不鲜。部分用户因对自身隐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而拒绝向移动社交应用提供真实个人信息或者填报虚假信息,这给应用服务商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让自己失去了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甚至对移动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 隐私安全威胁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用户的隐私决策机制,本文以隐私计算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隐私悖论等为理论支撑,深度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交媒体信息披露意愿的文献,从移动社交平台和移动用户两个角度着手构建研究模型,尝试对移动用户的隐私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和验证,旨在探究影响用户信息披露意愿的因素,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保护建议。本研究构建了两个模型,一是从平台保护视角选取了告知明确、权限水平、交互管理三个变量来代表平台隐私保护水平,再与感知风险、隐私控制、隐私关注、隐私疲劳建立逻辑关系;二是从用户感知视角保留感知风险、隐私控制、隐私关注中间变量,研究用户感知隐私政策有效性、感知平台调控有效性、主观规范对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保护水平的三个细分变量以及用户感知的两个子维度对感知风险存在着正向影响,对隐私控制有同样的作用;感知风险、隐私控制这两个维度对隐私关注具有正向作用,但是对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中感知风险不显著;隐私控制对信息披露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另外两个维度(隐私关注和隐私疲劳)对信息披露意愿却有着负向作用。 对移动社交网络视域下个人信息披露意愿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将结果与社会背景结合,对用户、移动社交平台、政府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为改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助力,为以后深入研究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机制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移动社交媒体 隐私控制 隐私关注 隐私疲劳 信息披露意愿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8 1.1研究背景-8 1.2研究意义-10 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1 1.3.1研究内容-11 1.3.2研究方法-11 1.3.3研究思路-12 1.3.4技术路线-14 2. 文献综述-15 2.1相关理论-15 2.1.1隐私计算理论-15 2.1.2沟通隐私管理理论-16 2.2移动社交网络隐私信息-17 2.2.1隐私信息-17 2.2.2移动社交媒体及隐私信息-17 2.3隐私悖论-18 2.4隐私政策-19 2.5隐私相关研究-20 2.5.1隐私关注-20 2.5.2隐私控制-20 2.5.3隐私疲劳-20 2.6文献综述小结-21 3.研究假设与模型-22 3.1研究模型-22 3.1.1研究变量-22 3.1.2研究模型-25 3.2模型1研究假设-26 3.2.1隐私保护水平与感知风险、隐私控制-26 3.2.2感知风险、隐私控制与隐私关注、信息披露意愿-27 3.2.3隐私关注与信息披露意愿-28 3.2.4隐私疲劳与信息披露意愿、隐私控制、隐私关注-28 3.3模型2研究假设-28 3.3.1感知隐私政策、平台调节有效性与感知风险、隐私控制-28 3.3.2隐私关注与非自愿披露行为-29 3.3.3主观规范与信息披露意愿、非自愿披露行为-29 3.4本章小结-29 4.研究设计-31 4.1问卷设计-31 4.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33 4.2.1预调研-33 4.2.2数据收集-34 5.平台保护视角下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实证研究-35 5.1描述性统计分析-35 5.2信效度分析-37 5.2.1信度检验-37 5.2.2效度检验-37 5.3假设检验-41 5.4中介作用检验-43 6.用户感知视角下个人信息披露意愿实证研究-45 6.1信效度检验-45 6.1.1信度检验-45 6.1.2效度检验-46 6.2假设检验-49 6.3中介作用检验-51 7.结果探讨与建议-53 7.1结果分析-53 7.2建议-54 7.2.1用户角度-54 7.2.2平台方角度-55 7 .2.3政府角度-56 7.3研究局限性-57 致 谢-58 附录:调查问卷-60 参考文献:-62 |